《周•知》| 欧盟或加码对华贸易防御工具,中国在WTO亮“新姿态”——中欧博弈进入新阶段
编者按:本周动向对中欧经贸和全球贸易具有前瞻和战略性影响。一方面,外媒报道欧盟计划对中国启动二十项新的贸易调查,以应对供应链压力,同时推出“买欧洲”等政策强化本地产业安全;与此同时,中方表态将不在WTO寻求新的特殊与差别待遇,彰显其在国际规则中的责任担当。本周,欧方数据显示,中国成为欧盟高科技产品最大供应国;中欧签署统计合作行政安排;欧盟零毁林法规再次推迟;美国对欧盟汽车征收15%关税;苹果挑战《数字市场法案》;印尼与欧盟签署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波兰重开对白罗斯边境口岸,恢复中欧班列通行——多项事件显示中欧关系、全球贸易与能源格局正在加速调整。感谢阅读欧盟中国商会《周·知》,祝周末愉快!
周知·重点聚焦
近期,外媒报道的欧盟计划对中国启动20项新的反倾销调查相关消息引发市场和政策圈的广泛关注。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欧盟在全球供应链保护上的紧迫感,也反映出中欧在贸易、产业政策和国际规则层面的复杂博弈。
欧盟:反倾销调查或密集启动,产业保护意图明显
《南华早报》报道,前欧盟贸易专员Cecilia Malmström透露,欧盟正在筹备对中国在多个领域的企业展开新的反倾销调查,并预计在未来数周陆续启动。近年来,欧盟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已从2024年的20起放缓至2025年的8起,但这一数字并不能掩盖欧盟对中国产品性价比竞争的担忧。
欧盟官员指出,中国在稀土、永磁材料等关键原材料出口上的管控政策,以及钢铁、光伏、电动车等产业的过剩产能,已经对欧盟本地企业造成了直接影响。例如,中国自今年4月出台新规要求出口稀土、永磁材料许可证,这一措施导致欧洲多家中小企业生产停摆或成本上升。欧盟贸易执法官员Denis Redonnet强调,这类贸易防御措施虽能缓解短期冲击,但无法解决“源头问题”。
为应对这一局面,欧盟采取了多种工具:关税措施:针对钢铁、铝材及部分农产品,计划实施25%至50%的高额关税;采购限制:首次使用国际采购工具,限制中国企业在欧盟公共招标市场的参与;产业扶持政策:推出“买欧洲”计划,鼓励在地生产,保障关键产业链安全。
分析人士认为,这轮加码反倾销行动既是对美国关税政策导致的贸易转移风险的回应,也是向中国释放政策信号:若市场扭曲持续,欧盟防御措施将长期存在。
中国:WTO新姿态释放国际责任信号
与欧盟加码贸易防御形成呼应的是,中国在国际规则框架下的战略调整。联合国大会期间,中方宣布,中国将不再寻求在现有及未来WTO谈判中享受特殊与差别待遇。WTO总干事Ngozi Okonjo-Iweala称赞这是多年努力的成果,并认为这是中国向全球贸易体系承担更多责任的重要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放弃“发展中国家”身份,而是在自我约束部分规则优势的同时,展现对国际经济治理的更大承担。分析人士指出,这一策略有几个重要意涵:
1.制度信誉提升:缓解外界对中国贸易行为的“不信任”,为中欧及中美贸易关系提供更多制度化合作空间;
2.国际话语权增强:在气候、能源和全球供应链等多边议题中,中国能够以负责任大国身份提出政策方案;
3.战略平衡:在全球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压力下,通过“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增强国际信任,同时维持对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代表性。
专家Belinda Schäpe指出,中方表态是“自我限制的战略选择”,既体现中国愿意承担更多规则责任,也有助于塑造中国作为全球治理参与者的形象,而不失发展中国家身份的灵活性。
双重信号:摩擦与合作并存
从中欧关系的角度来看,欧盟的反倾销调查和中国的WTO自律形成了一种短期摩擦与长期制度博弈并存的局面。短期内,欧盟的措施可能加剧产业摩擦,意在“迫使”中国在产业政策上增加透明度;长期来看,中国在规则层面的自律为中欧对话提供了制度空间,有望推动技术合作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对于企业而言,这意味着需要提前评估贸易防御可能带来的供应链和成本压力,并调整市场策略;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中欧可以通过规则对话和产业合作缓解贸易紧张,同时在全球多边治理中寻求平衡。
总体而言,欧盟对华贸易防御升级与中国在WTO的规则自律,形成了摩擦与合作并存的新格局。这一动态不仅影响中欧双边关系,也将深刻塑造未来全球贸易和产业链格局。在全球供应链重塑、产业政策调整与气候议题压力下,中欧关系正在进入一个更为复杂和微妙的阶段,而双方的互动也将在未来几年为全球贸易秩序带来新的变化。
周知·热点速览
欧盟统计局:中国成欧盟高科技产品最大供应国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9月24日,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在欧盟高科技贸易格局中占据突出位置。2024年,欧盟30%的高科技进口来自中国(1410亿欧元),超过美国(23%,1110亿欧元),成为欧盟最大供应国。其余主要来源地为瑞士(6%,310亿欧元)、越南(5%,240亿欧元)和英国(4%,210亿欧元)。从产品类别看,电子电信产品是欧盟高科技进口的最大板块(36%),其中中国占据主导地位;计算机和办公设备占18%,药品占15%,分别主要来自中国和美国。
中欧签署统计合作行政安排
9月26日上午,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会见欧盟统计局局长玛丽安娜·柯特泽娃一行,双方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和欧洲联盟统计局关于统计领域合作的行政安排》(以下简称行政安排),并就未来深化合作交换意见。康义强调,中国国家统计局愿与欧盟统计局一道,在行政安排框架下加强协作、共同探索,围绕宏观经济统计、新数据源应用、能源统计、科技创新统计等重点领域和前沿议题开展务实合作,不断提升中欧统计工作水平,为双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统计支撑。玛丽安娜高度评价中国政府统计创新成果,认为欧中统计机构加强经验分享和共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她表示,此次行政安排的签署将开启欧中统计合作崭新篇章,愿与中国国家统计局在多领域开展互鉴交流,共同应对挑战,推动全球统计事业进步。
欧盟再次推迟零毁林法规的生效时间
德国新闻电视台(N-TV)报道,欧盟环境委员罗斯沃尔近日表示,欧盟委员会将零毁林法案的实施时间再次延后一年。罗斯沃尔称,她对法规落实所需的IT系统运行准备情况表示担忧。在德国商界,该法案已成为过度监管的象征。因此,一些协会对推迟实施表示欢迎,它们还要求对该法进行全面修订。据悉,该法原定于今年12月30日生效。
美国对欧盟15%汽车关税生效 行业担忧难消
新华社报道,美国政府24日表示,正式执行与欧盟达成的贸易协议,确认对欧盟汽车及零部件征收15%的关税自8月1日起生效。欧洲观察人士认为,美国关税政策正给欧洲汽车业带来严重冲击。受美国关税政策冲击,2025年上半年欧洲五大汽车巨头利润均同比下滑或转为亏损。财报数据显示,大众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为40.05亿欧元,同比下降37%。其中,因美国关税带来的额外成本高达13亿欧元。宝马上半年净利润为40.15亿欧元,同比下滑29%。斯泰兰蒂斯集团更是因为推迟旗下美国品牌车型的研发与销售战略,从上年同期的盈利56亿欧元转为亏损22.56亿欧元。
苹果公司要求欧盟废除《数字市场法案》欧盟回应
据央视新闻报道,针对近日美国苹果公司提出废除欧盟科技监管法规《数字市场法案》的要求,欧盟委员会发言人雷尼耶9月25日作出强硬回应。他表示,自《数字市场法案》生效以来,苹果公司就对该法案提出各种质疑,并且拒绝了欧盟委员会为帮助其遵守法案而进行的积极谈判。雷尼耶称,另一项针对苹果公司的调查仍在进行,“所有选项都摆在桌面上”。
印尼与欧盟签署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新华社报道,印度尼西亚和欧盟23日在印尼巴厘岛正式签署《印尼-欧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印尼经济统筹部在声明中表示,该协定涵盖货物、服务和投资等领域的贸易自由化。在货物贸易方面,双方承诺取消超过98%的关税税目和占进口总额99%的关税,预计印尼的棕榈油、咖啡、纺织品、鞋类和家具等主要出口产品将从中受益,高科技产品和数字贸易也有望迎来新机遇。声明说,印尼政府的目标是通过该协定实施实现对欧盟出口增长60%,拉动国民收入增加28亿美元。根据印尼官方统计,2024年印尼与欧盟的双边贸易额达301亿美元。据悉,印尼-欧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始于2016年。今年7月,双方就最终协定达成政治协议。印尼成为继新加坡和越南之后,第三个与欧盟签署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东南亚国家。
波兰总理宣布将重开波白边境口岸
综合新华社、澎湃新闻报道,波兰总理图斯克星期二(9月23日)宣布,从星期五(25日)零时起,重新开放波兰与白罗斯之间的公路和铁路口岸。这一进展意味着因波兰关闭与白罗斯边境被阻断10多天的中欧班列中通道恢复通行。
周知·智库观察
-中文智库文章推荐-
《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的重大举措》
作者:崔凡
来源:中新网
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世贸组织当前和未来谈判中,将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做出这一郑重承诺是中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为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做出的重大贡献。中国的这一承诺不影响中国享受现有世贸组织协定中特殊和差别待遇条款的权利。例如,根据世贸组织《农业协定》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中国可以在国内支持方面相对发达成员有更多的政策灵活度;根据授权条款,作为发展中成员,中国有权和其他发展中成员达成优惠贸易安排。这些权利,中国将继续享受。中国的这一承诺也不影响中国在任何其他国际组织和国际条约中的地位和待遇。中国宣布在世贸组织当前和未来谈判中,将不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有利于践行重大理念和全球倡议。特别是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都强调了行动导向。中国的行动必将带动更多的世贸组织成员,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外文智库文章推荐-
《中国可以助力世界脱碳 但产能过剩仍是挑战》
作者:Alicia García-Herrero,Haoxin Mu
来源:布鲁盖尔智库
中国在全球绿色能源转型中扮演关键角色,一方面是全球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占全球总量超过30%,另一方面是世界最大的绿色技术生产国,2024年制造了92%的太阳能组件和82%的风力发电机。中国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并计划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到2025年达到20%,2030年25%,2060年80%,2024年已接近2025目标。中国具备满足自身及全球大部分可再生能源设备需求的能力,2024年供应了全球91%的太阳能组件和39%的境外风电机组。尽管产能充足,中国太阳能等领域存在过剩产能,2022-2024年企业经营收入下降约200%,资本支出平均削减40%,加上取消固定上网电价,国内装机增速放缓。同时,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受限,西部弃风弃光率超过30%,储能总量仍不足。未来通过加大电网和储能投资,中国不仅能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确保碳中和目标,也可推动电力设备出口,缓解过剩产能和地缘政治压力,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继续发挥关键作用。
免责声明:由于时间水平有限,恐有疏漏错误之处,敬请原谅指正。以上内容外方言论,并不代表商会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