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最新资讯>商会新闻

《周·知》| 欧盟与美国达成新贸易框架:对华科技出口管制趋紧

来源:欧盟中国商会| 发布时间:2025-08-22
分享        

编者按:本周跨大西洋关系成为焦点。美欧公布的新一揽子贸易协议,涉及高达400亿美元的人工智能芯片采购、统一的安全标准、战略性投资承诺以及关税安排,显示欧洲在经济安全和科技管控领域进一步向美国靠拢。协议虽未点名中国,却在敏感技术与市场开放问题上释放出明显指向。与此同时,中国宣布延长对欧盟乳制品反补贴调查;英国确认重启与中国的经贸对话;美乌矿产合作规模或超3500亿美元;欧盟则筹划对俄新制裁,美国关税持续冲击欧洲出口。多重动态交织之下,智库分析认为,欧洲在能源依赖、产业竞争与市场份额方面面临“三重困境”,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则加剧了其政策的被动与摇摆。在此背景下,欧洲如何在深化对美依赖与维系对华合作之间拿捏分寸,将直接影响中欧关系的未来走向。感谢阅读欧盟中国商会《周·知》,祝阅读愉快,周末愉快!


周知·重点聚焦

近日公布的美欧贸易协议细节显示,欧盟在科技与经济安全议题上正与美国加速靠拢。协议规定,欧盟将在2028年前自美国进口价值400亿美元的人工智能芯片,并采纳美方安全标准,以防止敏感技术“泄漏至敏感目的地”。虽然声明中未出现“中国”字样,但这一表述被普遍视为针对中国。

与此同时,欧盟承诺接受对其70%对美出口征收15%关税,并考虑在部分领域豁免美国商品于其气候法规之外。欧方还将扩大在美战略性投资,计划到2028年新增投资6000亿美元,并“实质性增加”对美军工与防务装备的采购。此举意味着,欧洲在关键产业链、能源安全与防务合作上对美国依赖将进一步加深。

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在布鲁塞尔强调,敏感技术“不会落入错误之手”,并称此为处理尖端半导体的“标准流程”。他同时指出,今年春夏以来的稀土及关键原材料供应紧张,凸显建立共同经济安全政策的必要性。这番表态呼应了欧盟委员会年底前将发布的《经济安全战略》,显示成员国对强化与美协调的接受度正在上升。

分析人士认为,此次协议虽被布鲁塞尔定位为“迈向全面贸易协定的框架”,实则包含多项高敏感性条款。一方面,欧洲在贸易让步和市场开放上付出相当代价,以换取美方在AI芯片出口管制上的有限松动;另一方面,欧洲通过制度性承诺强化与美技术、投资及军工合作,事实上收紧了与中国的科技交往空间。

对中国企业而言,欧盟在经济安全和技术管控领域与美国深度绑定,将可能对高端芯片获取、研发合作以及产业链布局造成压力。同时,欧方提及的“非市场行为、不公平竞争与公共采购缺乏互惠”仍然指向中国,这意味着未来在新能源、稀土、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摩擦可能加剧。

总体来看,美欧此次贸易协议不仅是跨大西洋关系的修复尝试,更是对华科技与安全政策的再校准。欧洲如何在对美依赖与对华合作之间寻求平衡,将成为未来数年决定中欧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


周知·热点速览

中国延长对欧盟乳制品反补贴调查

中国商务部8月18日公告,对从欧盟国家进口的乳制品是否获得过度补贴的调查期限,将延长至2026年2月21日。


中方就乌克兰危机表态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8月18日表示,中方在乌克兰危机上的立场是一贯、明确的。从危机爆发第一天起,中方就秉持客观公正立场,坚持劝和促谈,并愿根据当事方意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为政治解决发挥建设性作用。


英国重启与中国贸易对话

英国国务大臣乔纳森·雷诺兹将于9月访问北京,届时中英联合经济贸易委员会(JETCO)将重新启动。


美乌矿产协议细节

媒体20日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采访中介绍,美乌矿产协议规模超过3500亿美元,涉及稀土、钛、铁矿石和锂等关键矿产的开发合作。


欧盟将出台新一轮对俄制裁方案

8月19日,欧洲理事会视频会议讨论乌克兰问题后,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表示,欧盟将继续针对俄罗斯采取措施,下一轮制裁方案预计于9月出台。


美国关税影响欧洲出口

荷兰国际集团8月18日报告指出,欧洲工业出口数据在关税生效前后出现波动。今年以来,欧元走强、美国关税措施及不利市场环境可能持续影响欧洲出口。


周知·智库观察

-中文智库文章推荐-

《能源依赖、产业掉队、市场渐失,欧洲经济遭遇“三面埋伏”》

作者:郭静

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在全球经济秩序重构背景下,欧洲对美政策被动,对华政策反复无常,反映出欧洲在结构性不利趋势下维持自身地位的现实努力,根源在于内外夹击、多方掣肘局面。

欧洲作为发达经济体聚集区,在传统行业具有全球竞争优势。西欧国家是经济引擎,提供了欧盟一体化的聚合力。历史上,欧洲深度参与全球经济体系。

近年来,欧洲传统优势面临三重困境:在能源和尖端技术上依赖美国;在新兴高附加值产业和低附加值产业都缺乏竞争优势;传统优势产业全球市场份额受挤压。西欧经济下滑导致对反应性政治议程的支持度上升,进一步削弱欧盟的凝聚力。

反全球化并非欧洲理想选项。由于资源和市场规模有限,欧洲寻求结束现有多边主义秩序,推动于己有利的全球经济秩序。拜登时期,美欧建立战略协作机制,对内密切合作。特朗普重启"美国优先",利用欧盟依赖施压,欧盟无力博弈,只能接受美国条件。

欧盟虽未完全跟随特朗普,但仍在世贸规则外提出新规则,重点减少中国产品进入欧洲市场,提高绿色和人权标准,延缓中国产品冲击。

总体而言,欧洲政策的被动与反复,既是其对外依赖的现实体现,也是内部经济疲软与社会撕裂的必然结果。对中国而言,理性看待欧洲政策复杂性,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高水平开放和绿色转型,中欧若能在分歧中对话,仍可为世界经济提供稳定力量。


-外文智库文章推荐-

《欧洲决策圈严重缺乏“中国通” - 欧洲对中国的认知盲区是战略疏忽》

作者:克里斯蒂纳·范伯根

来源:现代外交

在欧盟面临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动荡之际,它对如何与中国这个重要战略伙伴兼竞争对手打交道,仍显得准备严重不足。

培养理解和预判中国行为的实际能力需要数年时间,而非数月。欧洲已经落后了,而要迎头赶上,仅靠零散的学术兴趣或短期的政策调整是不够的。

欧洲的中国研究专业知识存在结构性碎片化问题。学者和分析师往往囿于各自的小圈子,他们的研究成果更多是呈现给同行,而非政策制定者。即便是在各国政府内部,那些了解中国的人也往往无法进入决策核心圈,很少有机会将学术见解转化为可执行的政策。

雪上加霜的是普遍存在的互不信任风气。那些与中国建立深厚联系、或曾在中国生活和工作过的人,常常被投以怀疑的目光,仿佛学习专业知识就等同于妥协。

即便是派驻中国的欧洲记者(尽管人数很少),也难以让他们的报道发挥作用。他们的研究成果往往被忽略。由此导致危险的失衡:中国投入巨资研究欧洲,而欧洲在了解中国方面的投入却微乎其微。

要改变这一局面,欧洲需要一个整合学术、外交、军事、技术和经济专业知识的跨学科协调机制。

如果不在人脉网络、语言培训、政策桥梁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持续投入,欧盟可能会再次措手不及。

周知_副本.jpg


注:封面图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由于时间水平有限,恐有疏漏错误之处,敬请原谅指正。以上内容外方言论,并不代表商会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