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知》| 报告显示:欧盟对华过度使用贸易防御工具 学界示警:“范式欧洲”正滑向“保护主义”
编者按:进入暑期的欧洲,步伐慢了下来。经贸是中欧关系的“压舱石”,用欧委会官员话来说,大部分中欧贸易“没有问题”,贸易摩擦只是其中小部分。然而,这一小部分折射的却是中欧经贸和全球贸易政策动向的大图景。上月末,欧委会发布了去年贸易“摩擦”年度报告,可惜正如业界所感知,中方产品无可争议地成为欧盟贸易防御措施最广泛针对对象:从钢铁到化工,从家居到轻工业,再到电动汽车,欧盟以“保护就业”名义对众多自华进口产品施行贸易防御工具,反倾销、反补贴、反规避,不一而足。从数量看,欧盟对华相关案件数量是中方对欧的数倍。这种情况早已引起各界警觉。欧洲学者8月文章指出,欧盟对华产品过度使用贸易工具,凸显“范式欧洲”滑向“地缘政治欧洲”趋势,加之欧洲民粹力量兴起,欧洲可能“危险地”走向更深层的保护主义。本周,美国新关税生效,众多贸易伙伴不满;中国前7月贸易数据出炉,中欧贸易增长;欧委会批准了富士康与Alphabet成立合资企业。感谢阅读欧盟中国商会《周·知》,祝阅读愉快,周末愉快!
周知·重点聚焦
上月,欧委会公布了2024年贸易防御工具年报和工作文件等,揭示2024年贸易摩擦数据情况。不出意外的是,和欧盟整体国际贸易比例所不相称的是,大多数新调查都针对中国产品,包括钢铁和化工产业链,并以电动汽车反补贴案为个例,凸显了欧盟在所谓“不公平贸易”和“经济安全”叙事下,过度使用贸易救济工具。结合欧盟在投资审查、补贴条例、碳关税等领域的政策工具运用,欧洲学者反思,一个一直拥护自由贸易的“规范式”的欧洲正在转向“地缘政治的欧洲”:在加大和盟友贸易的同时,对中国施用不合比例的保护主义工具,在“经济安全”下更趋内顾和保守。欧洲学者认为,欧盟这种贸易政策方向和民粹主义崛起的政治风向相结合,未来可能“危险地”将欧盟重点从贸易开放转向贸易防御,或导致贸易体制日益分化。
我们先简要跟踪欧方贸易防御措施施行情况。上月末,欧委会“骄傲”宣布,2024年贸易防御措施达“历史高位”,“极大地保护了欧洲就业”。其新闻稿提到,去年保有共199项防御措施。
这约200项包括已施行的反倾销、反补贴和反规避措施。根据欧方数据,162项反倾销措施中,74项针对中国,俄罗斯排第二,为11项,其他贸易伙伴都以个位数计;29项反补贴措施中,涉华的为11项,其次是印尼和土耳其,各4项。
图自欧委会
欧盟也公布了第三国对欧盟出口产品施行贸易防御措施的情况:至2024年,对欧出口贸易摩擦最多是其跨大西洋伙伴——美国,超过40项针对欧盟产品的贸易防御措施,其次是土耳其,23项,然后才是中国,18项。
18项对103项,也就是说,中国针对欧盟产品的贸易防御案件数量是欧盟对华产品贸易防御案件数量的20%不到。
再看一下2024年的新调查数据,欧委会报告说,去年共发起了29起新的反倾销调查、3起新的反补贴调查和1起新的保障措施调查。大多数新调查涉及化学品行业,3起涉及塑料和橡胶行业,3起涉及其他行业。这些调查涉及9个不同的国家,其中20起涉及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占比近70%。
欧委会2024年新调查案件部分截图
分析来看, 今年中国涉案产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行业:
钢铁及金属制品(约6 项):镀锡薄板、无缝钢管、热轧扁钢、钢制履带板、高压无缝钢瓶、铝制车轮(反补贴)。钢铁行业是欧盟对华贸易救济的传统重点,涉及多种钢材及下游产品。
化工及精细化工(约5 项):环氧树脂、乙醛酸、氯化胆碱、香兰素、碳酸钡。特点是欧盟对高附加值化工产品(如香兰素、环氧树脂)实施限制,意在保护本土企业。
其次是建材及家居: 玻璃纤维纱线、多层实木地板、装饰纸、硬木胶合板;以及农产品及食品:甜玉米、赖氨酸、缬氨酸,特点是涉及食品添加剂(氨基酸)和加工农产品,折射欧盟农业保护政策较严格;此外还有其他工业品:蜡烛、无头螺钉、移动式升降设备(反补贴),涵盖轻工业品和机械设备,一定程度反映欧盟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限制。
当然,在2024年的初裁和终裁措施中,中国产品依然是最大被针对对象。在个案中,欧委会列举了对华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案件,认为是2024年经济“最显著”贸易救济案件,保护了11.5万个工作岗位。总得来看,欧方认为其贸易防御工具“保护”了62.5万个工作岗位。
欧盟对传统贸易救济工具的使用,以及近年对新兴单边经贸工具的施行,包括FDI审查,5G工具箱,FSR,IPI,CBAM等,已经引起学界和产业界等警觉。
欧洲学者反思,欧盟的贸易方向正在滑向保护主义。8月5日,JCMS (《共同市场研究杂志》,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y)网站发表《中国作为欧盟贸易防御手段的催化剂》(China as a Catalyst of the European Union’s Trade Defence Instruments)文章。
作者Laia Comerma 指出, 欧盟近年来正推动其贸易政策从传统的“战略自主”向更具地缘政治色彩的经济安全战略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成为欧盟贸易救济措施的焦点对象,尽管多数政策工具设计上保持"国家中立",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呈现出明显的对华针对性。
她认为,这种转变不仅反映欧盟内部产业保护的诉求,更揭示了其试图在维护多边主义形象与强化单边防御手段之间寻求平衡的矛盾立场。随着2024年欧洲议会选举后民粹势力抬头,欧盟贸易政策正面临被保护主义裹挟的风险,可能导致其贸易体系日益分化——对盟友保持开放,而对所谓"战略竞争对手"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这种选择性开放策略,本质上是对"规范力量欧洲"传统定位的修正,标志着欧盟正向"地缘经济强权"身份演进。
总结来说,欧盟对华贸易救济措施的过度的失衡态势与欧盟长期标榜的自由贸易原则形成反差。正如欧洲学者所警示,在民粹主义抬头和战略焦虑加剧的背景下,欧盟的贸易政策正从"规则制定者"滑向"选择性保护主义者"。这种政策取向不仅无助于解决欧盟自身的产业竞争力问题,反而可能加速全球贸易体系的分裂,最终损害包括欧盟企业在内的各方利益。面对这一趋势,中欧双方都需要保持清醒认识:真正的经济安全应当建立在公平竞争和开放合作的基础上,而非筑起越来越高的贸易壁垒。
周知·热点速览
年内新高!7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6.7%
新华社报道,海关总署7日发布数据显示,7月当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比6月加快1.5个百分点,创年内新高。
中欧贸易增长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中国与欧盟贸易总值达3.35万亿元(4653亿美元),同比增长3.9%,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3%。
欧委会对中国装饰纸采取反倾销措施
周三,欧委会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装饰纸采取反倾销措施,税率从26.4%到26.9%不等。
欧盟批准110亿欧元支持法国风能项目
据欧委会网站,欧委会5日宣布批准了110亿欧元项目,将支持三个浮式海上风电场开发,以推动欧盟清洁技术产业发展。
欧委会批准富士康与Alphabet成立合资企业
据欧委会网站,欧委会近日批准由富士康控制的鸿祺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与Alphabet旗下的Intrinsic Innovation LLC成立合资企业,该交易主要涉及自动化产品供应市场。
媒体报欧盟实施大规模去监管措施
媒体近日刊文报道,在1月发布的"欧盟竞争力指南针"框架下,欧盟推出了六个所谓的"综合性"简化一揽子方案,其中包含旨在减少企业和行业规则数量的修订条款。据《欧盟观察报》报道,最大的变化将出现在农业、环保、化学和数字法律等领域。
美国“对等关税”生效 多方反对
新华社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的关税行政令7日生效,对数十个贸易伙伴加征关税。目前,美国已与英国、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欧盟、韩国等达成贸易协议,但在关键细节上存在明显分歧,如何落实仍存诸多不确定因素。此外,有更多国家已表示强烈反对,要坚决维护自身权益。
周知·智库观察
-中文智库文章推荐-
《经济全球化与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者:张宇燕 苏剑 邵宇佳
来源:社科院世经政所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面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家安全概念泛化、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等诸多挑战。各国在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的同时,积极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必须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把握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大势。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当前科技创新全球化正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重大突破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影响之深前所未有,绿色发展成为重要趋势。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出台创新战略,加强对人才、专利、标准等战略性创新资源的争夺,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主战场。新质生产力正成为国家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二是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新挑战。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抬头、贸易规则碎片化,源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不适应。一些西方国家错误地将内部发展问题归咎于经济全球化,导致贸易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抬头,限制了技术扩散与市场拓展。要旗帜鲜明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业协同,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是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路径。高水平对外开放正从要素流动型向制度型转变,通过健全完善相关规则制度,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制度型开放能更好适应创新需求,促进技术、资本、人才自由流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外文智库文章推荐-
《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的中欧关系》
作者:鲁本·王
来源:The Diplomat
中国正通过两大战略路径巧妙利用美国关税威胁:将自身打造为可靠贸易伙伴,并鼓励欧盟走向战略自主。一方面,中国向欧洲企业提供免关税准入和投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通过凸显美国单边主义做法,中国强化了欧盟应当奉行独立贸易政策的叙事逻辑。此举旨在分化跨大西洋团结,深化中欧经济纽带。
欧盟则采取多元化策略来增强自身谈判地位。欧盟正在推行减少对中美两国依赖的政策,同时加强与东盟、印度和拉美地区的联系,以降低在大国博弈中的脆弱性。同样,欧盟运用监管工具塑造全球标准,彰显自身影响力。由此,欧盟将自己定位为平衡力量,而非美中任何一方的附庸。
中美竞争对跨大西洋关系构成的主要威胁显而易见。欧盟企业在美国针对中国的关税和出口管制中遭受池鱼之殃,引发贸易政策摩擦。美国在技术限制方面要求欧盟保持一致,这对欧盟自主性构成压力。
此外,欧盟将中国视为"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而美国则日益将中国看作战略敌手。欧洲集团通过外部大国对俄罗斯政府支持或制裁的立场来审视地缘政治友谊。然而,特朗普对北约的轻视以及他试图不顾乌克兰和更广泛欧盟利益快速结束战争的做法,已经疏远了许多欧洲国家。
欧美中三方关系的紧张可能削弱跨大西洋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协调,也可能影响未来任何由中方斡旋的和平谈判进程。
注:封面图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由于时间水平有限,恐有疏漏错误之处,敬请原谅指正。以上内容外方言论,并不代表商会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