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知》| 中欧关系再升温 欧方就相互解除制裁释放积极信号
编者按:本周,欧洲舆论关注到,诸多迹象表明,在跨大西洋关系受重大冲击的同时,中欧关系似乎正在“重设”:有媒体报道,欧洲议会正和中方探讨解除相互制裁,寻求与中方重新接触;此前欧洲议会通过非立法性动议“冻结”审议《中欧投资协定》,各方分析,如果欧洲议会重启对华接触,将为协定“解冻”提供一定的先期条件,然而,鉴于欧盟理事会已于去年年末继续维持对华个人和实体的相关制裁,中欧相互解除制裁的谈判进展仍扑朔迷离,此外,媒体报道,欧洲议会去年末已调整了议员行为守则,为会见中方人员移除了障碍。在日内瓦,欧盟在世贸组织针对中国的中国标准必要专利(SEP)案例诉讼中败诉,欧方于4月22日提起“多方临时上诉仲裁安排”项下的上诉仲裁请求;“钢铁驼铃”再创历史新高:2025年通行中欧班列突破 3000 列;在布鲁塞尔,欧委会对苹果和Meta处以共7亿欧元罚款;布鲁盖尔智库研究指出,美国特朗普政府关税对欧盟宏观经济的影响或许显著但可控,而来自中国贸易转移的担忧在某种程度上则被夸大了。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大多数商品与欧洲产品不产生直接竞争,或规模不足以构成威胁。对于那些确实存在竞争的行业,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允许采取保障措施,以保护可能因进口激增而受损的产业。感谢阅读欧盟中国商会《周·知》,订阅双语版请致信info@ccceu.eu,祝阅读愉快,周末愉快!
周知·重点聚焦
4月23日,欧洲媒体报道,中欧就解除制裁议题上或出现转机。
英国《金融时报》援引欧洲议会主席梅措拉发言人表示,“与中方的讨论仍在继续,目前已进入最后阶段”。
该发言人还表示,“欧洲议会一直希望取消制裁,恢复与中国的关系。”
Euronews报道表示,梅措拉在主导相关谈判,一旦中方正式确认解除制裁,梅措拉将第一时间通知各党团领导人。《南华早报》进一步报道称,几周内或将有新消息。
综合媒体报道来看,中欧双方自去年以来一直在推动相互解除制裁方面事项。这包括据《政客》报道,去年10月,欧洲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David McAllister以及欧洲议会对华代表团团长 Engin Eroglu与中方官员举行了会面。会面约一小时,会面前,McAllister向梅措拉主席进行了“报备”,后面后,McAllister也旋即向欧洲议会官员就会面情况做了汇报。值得指出的是,中方对欧制裁名单中包括欧洲议会外交委员会下的人权分委会。
在2021年,中欧因相互制裁导致情势紧张,欧洲议会曾通过非立法动议,包括“冻结”《中欧投资协定》;与此同时,欧洲议会对华接触,双边立法机构交流也陷入低谷。但据欧方报道,在非公开层面,即使是部分受制裁的欧洲议会议员及实体,仍与中方保持了一定接触。
《南华早报》3月报道指出,欧洲议会本身已先行一步,“解除”了与中方官员会面的壁垒。
此前,欧洲议会在2023年4月发布了立场很强硬的“准则文件”,覆盖了中国和伊朗,要求不邀请对方国家议会成员访问欧洲议会;在制裁有效期,不派官方代表团前往上述国家,除非代表团中至少有一名是被制裁人员;与对方官员的接触仅限于在职官员,且应通知议会其他部门;在多边场合的会晤也应该通报。
报道说,欧洲议会的这一立场最近发生了重大转折。2025年2月,梅措拉提议撤销这些措施,但与俄罗斯及白俄罗斯的相关措施仍将有效。欧洲议会发言人证实了这一变化,并称“关于与一些第三国代表接触的不具约束力的准则是在非常具体的时间和背景下所发布的”。
发言人说:“这样做的目的是在上届议会对欧洲议会内部规则(关于出访、会议申报和出入大楼等)进行全面改革时,向欧洲议会议员们澄清这一点。”
她解释说,2024年11月,欧洲议会推出了“新的、更健全、更透明的内部规则”,意味着“这些准则已变得多余,甚至可能造成混乱”。“为欧洲议会议员制定的新规则确保在与任何相关国家的代表举行会议时,即使是受到制裁的情况下,也要遵守更严格和具有约束力的报告要求”。
这些欧洲议会措施的改变意味其当时没有出台针对中国的具体措施(欧洲议会同时也取消了与卡塔尔和摩洛哥官员会面的限制);然而,当时,欧洲议会发言人也提到,议会正在审查是否需要就中国和伊朗情况制定指导意见。
总体来看,从欧洲议会层面,目前没有针对与中方官员会面的限制措施;欧洲议会方面正与中方谈判,也有意愿恢复对华接触,但制裁仍是一个官方障碍。
然而,如何解除双方制裁的具体步骤似乎依然扑朔离迷。从欧方来看,文件显示,去年12月,欧方再次更新了相关的单边制裁措施,这意味着对华个人与实体的制裁将持续至2025年12月。
《南华早报》4月24日报道,欧盟理事会发言人称没有取消涉疆方面对华制裁的安排。报道还称,中欧解除制裁可能是“非对称性”的,由于当时中方反制时制裁了更多欧方个人和实体,解除制裁可能采取“多对一”的形式,及中方解除多个对欧洲议会议员制裁,欧方解除部分对华制裁。
从中欧双边舆论上看,中欧解除制裁将对经济合作和双方交往带来更多的稳定性,备受双方各界人士高度期待。在美国“对等关税”严重冲击包括中欧在内的全球市场之际,中欧需要向外界展示更强烈的政治合作信号,更切实地恢复双边接触,促进互利共赢的双向合作。
周知·热点速览
王毅同奥地利外长迈因尔—赖辛格通电话
新华社报道,4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应约同奥地利外长迈因尔—赖辛格通电话。
王毅表示,奥地利历史积淀深厚,外交政策成熟稳定,中奥关系保持着健康发展。中方愿同欧盟进一步密切高层交往,夯实互信基础,妥善管控分歧,以中欧建交50周年为契机,总结有益经验,共同开辟下一个成功的50年。希望奥地利继续为此发挥积极作用。迈因尔—赖辛格表示,中国是奥地利在亚洲的重要合作伙伴,双边经贸、旅游等领域合作富有成果,潜力巨大。当前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奥方珍视并期待深化同中国在双多边的良好合作关系。
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会见捷克工业和贸易部副部长弗雷利赫
据商务部网站,4月21日,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会见捷克工业和贸易部副部长弗雷利赫。凌激表示,近年来,中捷经贸关系保持健康稳定发展。中方愿扩大进口捷优势产品,并拓展双方在绿色、数字和智能制造等领域投资合作。中方愿同捷方、欧方一道,加强对话交流,扩大合作清单,共同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
弗雷利赫表示,捷克重视发展对华经贸关系,捷在机械制造、机床加工等产业有传统优势,愿继续加大对华合作。捷支持自由贸易,主张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捷方支持中欧加强沟通,推动中欧经贸关系稳定发展。
商务部回应欧盟就中欧有关世贸争端案件提起上诉仲裁
新华社报道,针对欧盟就中欧有关世贸争端案件提起上诉仲裁,商务部条约法律司负责人23日表示,中方始终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中方高兴地看到,世贸组织专家组支持中方主张。中方已收到欧方上诉请求,将按照MPIA相关规则处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MPIA作为世贸成员维护争端解决机制运转的机制性安排,有利于维持多边贸易体制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中方将与其他MPIA参加方一道,共同推动MPIA有效实施,坚定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
中法经贸合作论坛暨中国链博会法国推介会在巴黎成功举办
人民网报道,4月18日,中国—法国经贸合作论坛暨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链博会)法国推介会在巴黎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贸促会驻法国代表处举办。本届论坛聚焦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与创新,回应了当前世界经贸格局重塑背景下中法产业各界的共同关切。与会各方一致认为,面对绿色转型与数字化变革的时代浪潮,中法应把握发展机遇,借助链博会平台,推动科技、资本与市场的深度融合,提升供应链的韧性与智能化水平,持续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顺畅与高质量发展注入时代强音。
历史新高:2025年通行中欧班列突破3000列
央视新闻4月23日报道,今年,霍尔果斯铁路口岸通行中欧班列的数量比去年提前 27 天突破 3000 列,同比增长 28.7%,创下历史新高。截至当下,经霍尔果斯铁路口岸通行的中欧班列累计超过 4.5 万列,通行线路总数达到 87 条,能够辐射 18 个国家、46 个城市和地区,成为国际物流陆路运输的“黄金通道”。
欧盟对苹果和Meta处以共7亿欧元罚款
据央视新闻,欧盟委员会于4月23日表示,因违反《数字市场法》,欧盟监管机构对美国苹果公司处以5亿欧元罚款,对美国社交媒体平台“脸书”和“照片墙”的母公司“元宇宙”公司(Meta)处以2亿欧元罚款。
周知·智库观察
-中文智库文章推荐-
《应对松动的跨大西洋关系,欧洲在行动》
作者:忻华
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欧洲研究中心
从2010年至今的15年间,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信息通信为代表的新兴颠覆性技术的研发一再出现重大突破,引发了新一轮地缘经济竞争,而欧洲在这一轮竞争中趋于边缘化。近年来,大国地缘经济竞争越发激烈,全球供应链不稳定性加剧,欧洲受到严重冲击,美欧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一方面,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和欧洲能源危机相继爆发,欧盟从域外输入能源资源和关键产品的供应链出现剧烈震荡,欧洲经济的脆弱性有增无减;另一方面,美国前拜登政府利用欧洲爆发能源危机的时机落井下石,借助《通胀削减法案》提供产业补贴,虹吸欧洲制造业资本,致使欧洲产业空心化现象愈演愈烈,陷入滞胀泥潭难以自拔。面对颓势,欧洲社会各界忧心忡忡。去年前三季度,就在特朗普的选战声势不断壮大的同时,欧洲工商金融界的精英人士推出《莱塔报告》和《德拉吉报告》,意图为欧洲应对未来的美欧经济竞争谋划新的战略。去年11月成立的新一届欧盟委员会设立了负责“技术主权”的委员这一新职位,显示出欧盟新领导层积极应对国际地缘经济竞争的决心。
2月初以来,就在特朗普政府对世界抡起关税大棒的同时,欧盟委员会相继推出一系列政策文件,以期大幅度提升欧洲的技术与产业竞争力,切实构建经济领域的战略自主,美欧经济竞争的新格局正在形成之中。这一新格局的关键点,是美欧争夺新兴颠覆性技术及相关产业的主导权,而在产业政策领域展开的竞争,也就是以行政干预的方式扶持“战略性产业”的竞赛。美欧争相出台新政策,投入更多资源,互不相让。
-外文智库文章推荐-
《特朗普关税对欧洲的经济影响:初步评估》
作者:Madalena Barata da Rocha, Nicolas Boivin, Niclas Poitiers
来源:布鲁盖尔智库
唐纳德·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显然对基于规则的全球贸易体系构成了严峻挑战,在经历数十年多边贸易自由化、关税降至近历史低点后迎来了巨变。然而,对欧盟的经济影响则尚不明朗。根据特朗普关税可能带来的经济影响来看,对欧盟宏观经济的影响或许显著但可控,且来自中国贸易转移的担忧在某种程度上也被夸大了。
美国正在退出全球价值链并与中国脱钩。对欧盟进口商品征收的关税即便在削减后仍然过高,但其对欧盟经济的影响似乎是可控的。欧洲政策制定者可使用多种“工具”来消弭种种影响:通过财政政策增强国内需求,与第三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以及实施单一市场改革。全球需求下降可能导致的通缩效应也将为欧盟的货币宽松政策提供空间。
关税影响可能在欧盟范围内的某些地区非常显著,但对欧盟整体宏观经济的影响有限,因此可以通过再分配政策来缓冲影响严重地区的冲击。对于因中国出口转向欧盟而加剧的竞争也可如此处理。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大多数商品与欧洲产品不产生直接竞争,或规模不足以构成威胁。对于那些确实存在竞争的行业,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允许采取保障措施,以保护可能因进口激增而受损的产业。
免责声明:由于时间水平有限,恐有疏漏错误之处,敬请原谅指正。以上内容外方言论,并不代表商会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