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知》|美欧裂痕凸显,欧盟陷入深度战略焦虑 欧洲对华政策面临新的调适
编者按:本周,跨大西洋关系陷入低谷。从欧洲官员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缄默,再到周三被特朗普评价泽连斯基“独裁”的言论彻底震惊,欧洲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伤痛”:欧洲大陆似乎正被二战以来最信赖的盟友“抛弃”:从价值观到乌克兰危机,很多欧洲人完全没有料到,也完全没有准备好,来自大西洋彼岸的背刺和指摘竟如此深刻——这一周,欧洲是手足无措的,也是伤恸的,且无论来自哪个政治图谱。正如分析指出,这周是跨大西洋关系的转折点,欧洲意识到,当下美国的安全利益和欧洲的安全利益并不相同;而美欧关系“地震”是否加速中欧关系转圜仍不可知。无论如何,特朗普2.0正将美欧关系带入一片更加幽暗深邃和不确定的水域和迷雾之中,尽管双方经济、安全和外交关系等依然深度绑定,一个更复杂和动荡的调整期正拉开帷幕。在北京,商务部回应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案表示,希望欧方倾听产业呼声;在布鲁塞尔,多位国际学者和前外交官呼吁欧洲改善对华关系;同时,据欧方信息,外交部副部长华春莹本周访问了布鲁塞尔;周日,德国将迎来新一届联邦议院选举。感谢阅读欧盟中国商会《周·知》,订阅双语版请致信info@ccceu.eu。祝周末愉快!
周知·重点聚焦
近期,美欧关系因一系列外交、经济和安全问题陷入前所未有的紧张状态。2月1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社交平台真相社交(Truth Social)平台上猛烈抨击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称其为“未经选举的独裁者”,并指责乌克兰战争“本不必发生,也无法取胜”。此言一出,不仅在欧洲引发震动,也进一步暴露了美欧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与此同时,俄乌冲突三周年之际,美国和俄罗斯举行首次高层双边接触。2月18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与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行会谈,讨论结束冲突的可能性。然而,此次会谈并未邀请乌克兰或欧洲代表,引发欧洲各国的不满。次日,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斯在柏林明确表示,乌克兰不应期待恢复战前边界,并强调其不会被纳入北约。这一系列表态使欧洲各国进一步感受到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政策转向。
在此背景下,法国总统马克龙召集包括欧盟及北约部分国家领导人举行紧急会议,商讨乌克兰局势及欧洲安全议题。会后,马克龙重申,乌克兰必须参与任何和平进程,相关协议必须具有可信的安全保障,同时要充分考虑欧洲的安全关切。《欧盟动态》报道,“为了维护欧洲利益”,马克龙计划在未来数日访问华盛顿,与特朗普直接会谈,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也将一同出席。
除了安全分歧,经济竞争也成为美欧关系中的另一个紧张点。2月18日,特朗普宣布计划对欧洲汽车、半导体和制药产品征收25%进口关税,最快将于4月2日正式公布。此外,从3月12日起,美国将对所有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加征同等税率,欧盟是美国钢铝进口第三大来源地。特朗普强调,美方此举是为了实现“对等贸易”,即针对欧盟等贸易伙伴对美国产品征收的关税,美国也将采取对等措施。
欧盟方面对此表示担忧,并试图通过谈判缓和紧张局势。欧盟委员会负责贸易和经济安全等事务的委员马罗什·谢夫乔维奇在华盛顿表示,欧盟愿意探讨降低或取消部分工业产品关税,以避免贸易战。同时,欧盟正在采取多项策略向美方示好,包括增加对美天然气进口、调整汽车关税、加强在对华贸易问题上的协调以及扩大欧洲军购规模,以平衡双方贸易利益。
此外,经济和安全利益的分歧加剧了美欧在意识形态上的裂痕。2月14日,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美国副总统万斯意外地将批评重点放在欧洲自身,而非俄乌冲突。他表示,“欧洲面临的最大威胁并非来自俄罗斯或中国,而是自身价值观的偏离。”这一言论让在场欧洲领导人感到意外,也凸显了美欧在核心理念上的逐步分歧。
美欧关系的变化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中欧关系的微妙调整。近年来,欧洲逐步调整对华政策,寻求在经济和战略上获得更大自主权。2月4日,在欧盟大使会议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我们可以与中国建设性接触,找到符合双方利益的解决方案。”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普格列林指出,2025年2月的这一系列事件可能成为“真正的转折点”,标志着美欧安全利益的逐步分化。
在经贸层面,欧盟同样面临来自美国的新压力。特朗普计划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关税,同时对欧洲施加更高的关税,使得欧盟不得不在中美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一方面,欧盟希望通过购买美国产品(如天然气和武器)换取贸易让步,另一方面,也在寻求与中国拓展经济合作,以缓解美方关税措施带来的冲击。
与此同时,美国正在推动欧盟在对华问题上保持一致立场。谢夫乔维奇在2月2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他与美国商务部长拉特尼克讨论了如何共同应对中国的“非市场经济行为”及“产能过剩”问题。然而,哈德逊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奥德高德认为,尽管欧洲对美政策感到震惊,但并不意味着其会转向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欧洲更倾向于维持既定政策,同时在经济领域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2025年伊始,美欧在安全、经济和意识形态上的裂痕进一步加深,跨大西洋伙伴关系进入新调整期。在乌克兰危机、全球贸易摩擦及意识形态分歧的多重作用下,欧洲需要重新审视其与美国的关系,并寻找新的战略空间。未来,美欧关系走向将深刻影响全球格局,而欧洲如何在这一变局中保持自主性,无疑将成为重大看点。
周知·热点速览
商务部回应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案:希望欧方倾听产业呼声
据中新社报道,2月20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在例行记者会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案一直受到中欧各界普遍关注。中方一直尽最大努力推进对话磋商,希望欧方倾听产业呼声,以实际行动与中方相向而行,按照“务实、平衡”的原则,相互照顾彼此合理关切,共同推动磋商取得成果。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中方愿同欧方一道,落实好双方领导人重要共识,相互扩大开放,拓展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绿色产业合作,通过对话协商妥处经贸摩擦,推动双边投资合作提质升级。
王毅展望二十国集团合作目标:团结、平等、可持续发展
据新华社报道,当地时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约翰内斯堡继续出席二十国集团外长会。王毅结合峰会“团结、平等、可持续”主题,就二十国集团下阶段合作目标提出中方建议。
他提出,二十国集团要动员更多发展资源,支持全球发展行动协同增效,同非洲开展工业化、基础设施、绿色矿产等领域合作,加快走现代化之路。
多位国际学者和前外交官呼吁欧洲改善对华关系
中国日报报道,2月20日,多位国际学者和前外交官呼吁欧洲国家改善对华关系,把握双赢机遇,而非盲目追随美国外交政策。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指出,中欧关系对双方至关重要,应加强贸易、投资及“一带一路”与“全球门户”计划的对接。曾担任多任联合国秘书长特别顾问的萨克斯表示:“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双赢。”学者认为,欧洲应制定独立外交政策,以实现长期经济和地缘战略利益。
德国大选:政党分歧深 组阁难度大
据新华社报道,德国计划于23日举行新一届联邦议院选举,以确定新任总理人选。分析人士认为,目前默茨所在的基民盟和基督教社会联盟(基社盟)组成的中右翼最大在野党联盟党支持率大幅领先,有望胜出。但四位候选人的激烈辩论反映出,德国各政党在移民、经济等热点议题上分歧明显,无论谁胜出都将面临组阁难题。
欧委会公布保护海底电缆的计划
据“欧盟动态”报道,欧委会于21日宣布一项新行动计划,旨在保护承载全球互联网流量的海底电缆免遭破坏。该计划围绕四个关键领域加强电缆安全:预防、检测、响应及恢复、威慑。
欧盟气候咨询委员会推动“去二氧化碳”纳入欧盟碳交易
据“欧盟动态”报道,21日,为欧委会提供气候政策咨询的专家表示,鉴于近年来创纪录的气温,“迫切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应对,以扩大整个欧盟的碳去除规模” 。碳去除一直以来存在争议,然而,欧盟委员会已将其视为实现 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的关键举措。
周知·智库观察
-中文智库文章推荐-
《技术权力视角下的中美欧人工智能技术竞争》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中欧关系” 课题组(冯仲平、贺之杲、孙彦红、赵晨、冯仲平、张超)
来源:《欧洲研究》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欧关系正在经历新的调适与发展,作为世界主要力量之一的欧洲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其政治正变得愈加碎片化,经济在历经数次危机重创后转向保护主义,对外政策则日益受到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在对华关系方面,过去几年,欧洲总体对华认知发生变化,更加突出对华竞争的一面,中欧关系发展遭遇挑战。但总体来看,中欧互需大于互斥、合作大于竞争、共识大于分歧的基本面没有变,而挑战中也蕴含机遇。2025年是中国与欧盟(欧共体)建立外交关系50周年。中国与欧盟双方应总结建交50年来的主要经验,以交流对话增进理解,以扩大合作应对竞争,以积极谈判化解经贸摩擦,以扩大开放回应“去风险”,保持中欧关系发展的稳定性。
-外文智库文章推荐-
《欧洲的挑战与机遇:建立志愿联盟》
作者:Olivier Blanchard, Jean Pisani-Ferry
来源:布鲁盖尔
随着地缘政治格局的快速变化,传统的多边机制正面临削弱,欧洲各国更倾向于组建小规模的功能性联盟,以便在特定政策领域展开合作。未来,欧洲将重新审视其全球战略,保持自主性的同时,于关键领域寻找合作伙伴,特别是在气候政策、国际贸易规则和税收协议等全球议题上,联合其他国家形成“志愿联盟”,通过更灵活的合作机制确保自身在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
在国际贸易领域,美国的保护主义倾向和全球供应链重组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欧洲应加强与志同道合国家的合作,与中国进行重大谈判,承认安全考虑的重要性、保持某些行业(如欧洲汽车业)活力的愿望,确定合理使用关税的规则,这将表明欧盟不会盲目跟随美国、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希望继续遵守合理的规则。
如果欧洲选择组成志愿联盟,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联盟内部的分歧、具体的执行机制、牵扯多项议题的复杂情况。美国领导层应当在建立基于规则的体系和解决全球问题方面发挥作用,但由于现任美国政府公开否认其全球责任,世界,尤其是欧洲,不能袖手旁观。
免责声明:由于时间水平有限,恐有疏漏错误之处,敬请原谅指正。以上内容外方言论,并不代表商会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