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最新资讯>商会新闻

《周·知》| 欧洲议会通过“Fit for 55”多项关键法案 中国一季度经济数据引关注

来源:欧盟中国商会| 发布时间:2023-04-23
分享        

欧洲议会通过“Fit for 55”.png

编者按:本周,欧洲议会投票通过“Fit for 55”框架下的多项关键法案,碳边境调节机制离正式落地只差欧盟理事会的“临门一脚”。当周,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就中欧关系发表演讲,将“去风险”作为欧洲未来中国战略的核心部分,并提出四项欧洲需要开展工作的关键领域。一季度中国经济数据发布,实际同比增长率达4.5%,反映出生产强劲复苏的动能。感谢阅读欧盟中国商会《周·知》。订阅中英双语版请致信info@ccceu.eu。祝周末愉快!  

 

周知·重点聚焦

4月18日,欧洲议会批准欧盟 “Fit for 55” 2030气候计划中的多项关键立法,包括改革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以及设立社会气候基金。这也是继去年12月18日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就法案达成协议后的最新进展。如欧盟理事会核准,相关法案将正式公布并生效。届时,欧盟将成为全球首个实施碳关税的市场。

排放交易体系改革方案确定了削减欧盟企业免费排放配额的时间表,从2026年开始逐步削减,到2034年全部取消。从覆盖行业来看,改革后的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大幅扩容。一方面,海运业被首度纳入该体系,并修改航空业的排放交易规则,包括逐步取消航空业的免费排放配额;另一方面,单独适用于道路运输和建筑物燃料的排放交易体系——ETS II也将于2027年建立。为保持价格相对稳定,如果ETS II的配额价格超过每吨45欧元(注:既有ETS的配额价格已达到每吨90欧元),将释放额外的2000万配额。同时,整个排放交易体系24%的配额将作为市场稳定储备,以解决外部冲击可能造成的配额供需失衡。

碳边界调整机制将和免费排放配额的削减保持同步,2023-2025年的过渡期结束后逐步实施,至2034年全面落实预期目标。由于欧盟本土企业已承担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下的排放成本,为保护欧盟企业在本土市场上的竞争力,平衡欧盟本土产品与进口产品之间的成本差异,碳边境调节机制要求向欧盟出口的企业通过购买CBAM证书来支付碳关税,证书价格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项下的碳排放配额价格挂钩。碳关税的征收范围包括进口水泥、电力、化肥、钢铁、铝、氢气的直接排放,还计划扩大到其中部分产品的间接排放,即生产过程中电力消耗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除间接排放外,欧盟委员会还将在过渡期结束前评估是否对有机化学品和聚合物等其他有碳泄漏风险的进口品、以及上述进口品在运输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一并征收碳关税。在三年过渡期内,相关行业的企业在向欧盟出口时只需要履行商品实际碳排放量(包括直接和间接碳排放量)及在欧盟外第三国已支付任何碳成本等信息的报告义务,无需购买CBAM证书。

此外,欧洲议会还同意在2026年设立欧盟社会气候基金,以帮助弱势公民和小微企业应对交通和燃料价格上涨,并通过长期结构性投资 ,促进建筑物翻新、脱碳解决方案和可再生能源整合、零排放和低排放车辆的采购和基础设施,以及公共交通和共享出行服务的使用。

从欧盟碳边界调整机制的豁免条款来看,出口国的碳排放定价机制是重要考量。中国2021年建立的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初期率先覆盖发电企业,预计十四五期间,包括钢铁、有色、建材、造纸等行业在内的八大高排放行业将陆续纳入。但受配额供需情况、行业发展状况等因素影响,目前国内制造商在该交易体系下承担的碳价明显低于欧盟水平。这意味着,相关企业即使已在国内承担排放成本,对欧盟出口时仍需额外支付欧盟碳边界调整机制要求的排放成本。不过,尽管中国是欧盟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但首轮征收碳关税的进口产品在中国对欧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并不大,短期来看,碳边界调整机制的影响可能局限于钢铁及制铝行业。从长期来看,一旦钢铁、铝的下游制造业也纳入碳边界调整机制的实施范围,将对以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类号:7)等工业制成品为主的中欧贸易格局产生较大冲击。

从欧盟内部来看,此前关于碳边境调节机制的争论也较为激烈。欧盟本土企业认为,尽管碳边境调节机制有助于实现欧盟本土市场上的公平竞争,但与之同步实施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免费配额取消,将大大削弱欧盟企业向全球其他市场的出口竞争力。况且,即使对欧盟本土市场而言,包括碳关税在内的进口关税究竟由出口企业通过压缩利润空间自行承担,还是转移给欧盟需求方(欧盟下游企业或消费者)承担,最终取决于产品的价格弹性,而产品的价格弹性则由供需双方的产业竞争力决定。对于欧盟竞争力偏弱的行业,上游行业征收碳关税非但难以保护本土市场,反而会激增欧盟企业的采购成本。同时,对于欧盟消费者而言,无论是本土企业,还是进口企业,无论是上游原材料企业,还是下游制造企业,排放成本最终都会反映到商品价格上,无疑将使原本就受高通胀影响居高不下的物价水平再度雪上加霜。综合来看,考虑到欧盟内部各成员国之间的贫富差距,碳边境调节机制可能给一些产业竞争力偏弱、收入水平偏低的成员国带来需求侧和生产侧的双重打击。 


周知·热点速览

>>冯德莱恩:与中国“脱钩”不可行也不可取,欧盟需要一致的对华策略<< 

当地时间18日,在法国斯特拉斯堡,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上就中欧关系发表了演讲。

冯德莱恩首先肯定了中国的脱贫成果、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并表示对欧洲而言,与中国“脱钩”是“不可行、不可取,甚至是不切实际的”;欧洲对中国需要“去风险”但不脱钩;欧洲未来中国战略的核心部分必须是经济去风险化。

同时,冯德莱恩提出了四个欧洲需要开展工作的关键领域:

(1)继续加强欧盟在能源、健康和医药产品和食品安全等关键领域的韧性和竞争力;

(2)更大胆、更好地使用欧盟现有的贸易防御工具;

(3)为关键部门研究开发新工具,需要确保欧盟的公司资本和专业知识不会被用来增强那些系统性竞争对手的军事和情报能力;

(4)在经济安全和贸易方面加强与伙伴的合作,以减少自身脆弱性。  

 

>>国际舆论谈中国一季度经济数据<< 

据中国网消息,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28499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5%,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2.2%。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总体来看,一季度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各项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政策举措靠前发力,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开局良好。

美国《华尔街日报》刊文回顾了前三个月的中国经济发展态势。文章认为,今年前三个月,中国经济加速增长,这表明中国经济正在强劲复苏。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和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都有助于重新点燃增长。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的零售业、运输业和建筑业的活动都出现大幅增长。其中,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5.6%,创下2011年7月以来的新高。中国服务业和建筑业景气水平也继续提升。彭博社称,人们的出行和消费逐步恢复,这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物流和工厂都将从中受益。可以看出,相关正面影响正在扩大到各行各业。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称,在华盛顿试图减少与北京的经济联系之际,欧洲国家的企业正在抓住机遇。德国经济的两个强大引擎——大众汽车和化工企业巴斯夫扩大了对华巨额投资。 

 

>>上海迎来中国疫后首个国际A级车展<< 

据经济日报消息,4月18日,第二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开幕,这是中国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首个国际A级车展。

本届车展主题为“拥抱汽车行业新时代”,共吸引了全球1000多家企业高规格参展,超过150台新车全球首发,累计超1500台整车集中亮相。世界百强零部件供应商超过半数参展,来自新能源制造、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等行业领军企业纷纷展示了最新技术和产品。

由此可见,国际化成为本届上海车展的最大亮点。在这背后,一方面是中国汽车市场的规模巨大,另一方面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加速变革。 

 

>>匈牙利、波兰和斯洛伐克:暂停进口乌克兰的谷物和其他食品<< 

据路透社、环球网和中新社消息,当地时间20日,匈牙利方面表示:已禁止从乌克兰进口蜂蜜和某些肉类产品以及谷物,直至 6 月 30 日。

此前一天,欧盟委员会表示,计划支持农民,限制乌克兰粮食进口。

不只是匈牙利,波兰和斯洛伐克都在近期表示,暂时停止从乌克兰进口谷物和其他食品。

乌克兰危机导致黑海港口无法出口粮食,大量比欧盟农产品价格更低的乌克兰农产品因此滞留。同时,为援助乌克兰危机,欧盟给予了基辅“完全免税和非常自由的贸易机会”,这样的措施使乌克兰的廉价农产品不受控制地流入了波兰、匈牙利等欧洲国家,导致当地农产品价格迅速下跌,影响了本土农产品的销售。 

 

周知·智库观察

中文智库文章推荐 

《贝尔伯克来,只是走个过场?》 

作者:朱宇方(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认为,来自德国绿党(一贯奉行价值观外交)的贝尔伯克“应该算是按照既定剧本走了过场”。“在本届德国政府中,总理府与外交部在对华政策上并不同频”。 

一方面,是德国外长贝尔伯克的在近期屡次发表的“尖锐的”对华言论,并且呼吁德国企业不能“过分依赖”中国;另一方面,是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于去年年末携工商代表访华,积极推动中德经贸往来。 

这样的反差源自两位政治家所属的不同党派。总理朔尔茨来自社民党,贝尔伯克来自绿党,这两个党派曾就外交政策主导权产生过争执。目前,德国政府并没有明确规定外交政策的主导权所属问题,这通常取决于总理和外交部长的强势力度。这也导致了这届德国政府《中国战略》的难产。 

不只在德国内部,法国与欧盟在外交政策上也并未同频。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访华期间,呼吁欧盟不要成为美国“追随者”,并与中国签下贸易大单;这与希望搞好大西洋关系、正在竞选北约秘书长的冯德莱恩的相关言论相矛盾,并令后者陷入尴尬境地。

作者认为,欧洲对外政策的碎片化原因有二:(1)欧盟各成员国不同的利益诉求和政治传统;(2)近年欧洲政界出现的、宣扬普世价值和价值观的政治势力。 

 

外文智库文章推荐 

《欧盟与中国关系的策略转变》

A change of tack on EU-China relations 

作者:玛丽亚-德默兹斯(Maria Demertzis)

来源:布鲁盖尔(Bruegel)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三月底发表的重要演讲,改变了欧盟一直不敢在美中竞争中选边站的情况。 

冯德莱恩在演讲中说“安全和控制的必要性现在胜过自由市场和开放贸易的逻辑”,作者认为这句话讽刺地揭露了冯德莱恩关于欧盟对华政策应该是什么样的看法,或者也许这就是一直以来的意图。冯德莱恩认为,欧盟必须遵循限制自由市场和抑制开放贸易的相同逻辑,对中国的体系做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最终可以欢欣鼓舞的国家是美国,因为它看到欧盟沿着它已经采取的相同战术路线走下去。 

文章分析了欧盟委员会在遣词造句上的细微变化,并且认为,出于经济考量,欧盟从未真正提倡与中国实际脱钩,这一点与美国不同。因此,欧盟对脱钩保持沉默,并且提出了一个更现实、更具建设性的概念——“去风险化”,目前,这个概念在取代脱钩。 

“外交和经济去风险化”这个概念正在取代“战略自主”这个词;“与伙伴结盟”的概念取代了“志同道合”的国家,这是一种微妙的转变,表示欧盟摆脱了只与相似伙伴合作的想法。 

此外,“中国作为系统性竞争对手”这个概念,毫无意义,只会暴露欧盟缺失的决心。现在,这个概念被搁置(尽管还没被放弃),取而代之的是“最强大的国家和战略姿态”,冯德莱恩借此概念,质疑中国发展中国家的地位。